劳动者故事③潘雄荣:绽放在公安窗口的铿锵玫瑰
……无过行者得复其圭,以归其国,有过行者留其圭,能改过者复其圭。
这个以行为本的原则注定了中国思想以facio(我行)为焦点而不是以cogito(我思)为焦点,因此,在(to be)的问题就表现为做(to do)的问题(关于facio ergo sum问题的分析详见我的共在存在论一文,参见《哲学研究》2009年第8期,在此不论)。参考维特根斯坦的态度,我们有理由相信,假如老子也意识到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知识论问题,那么,老子也会像维特根斯坦那样选择沉默,而事实与此相反,老子对道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论述。
在希腊当时的语境中,法律是nomos最为突出的所指,因为当时所谓的法律实际上几乎包括了政治制度,而当时的道德问题关注的是卓越德性(virtue),而不是伦理规范,因此,nomos就是以法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。关于以上解释,可以分析如下:对《道德经》第一章的解读向来分歧很多,不仅对字词的理解不一,甚至断句的理解也不尽相同。这显然也说的是可否墨守成规的方法论问题,而与是否能够言说的知识论问题毫无关系。(2)水的特性是柔软而不可摧,能够随形而成形,能够适应一切情势,老子所强调的正是水的这种能够应对万变的方法论,强调那种能够始终随形势变化而变化的灵活性。从引申义上看,没有一定之规因而不能因循的、只能灵活变通去理解之道当然也就必定是不容易说清楚的道,但问题是,难以说清楚不等于不可说,而仅仅是难说。
在这里,我愿意进一步讨论关于老子《道德经》第一章的解释问题,尤其是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命题,它直接涉及对老子思想的整体理解,涉及对老子思想的定位,因此很值得深究。这个道理就像是一个乐曲可以有不同的演奏方式,但演奏出来的仍然必须能够辨认出是那个乐曲,即使有人愿意加以创新演绎,也必须是由那个乐曲的逻辑所能够演化得出来的,否则就是另一乐曲了。但是《论语》的子曰的子指的并不是一位只要求学生一味死记的老师。
在这段前现代时期,朱熹(1130 ~ 1200)所制订的《四书》成为教育的范本,而《论语》是《四书》中的儒家经典。是亦为政,奚其为为政?(为政二十一)孔子的回答有点迂回难解。《论语》所说的修身之道是一种自我有机的成长,也是要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,去体现做人的理想及德性。孝道一般都认为是儒家最具代表性的德性,这个错误的看法,不只是现代西方人提出来的,早期儒家的批判者如墨子,就批评儒家只顾及家庭伦理。
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(泰伯七)他必须忠于自我。子曰: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
所谓其它的人,包括了自己的老师,以及来自远方的朋友,或是历史上的圣贤哲人。这就是孔子所主张的恕道是相对性的原则的意思。由此而论,天命观是立基于百姓对君主的信任。当然,随心所欲并非是一种豁然贯通的境界,而是长年学习,修养之后累积而得到的一种了悟。
——译者后记 进入专题: 论语 。礼对治国来说是必要的。孔子则直接向我们的心中说话,使我们体会到上天其实是在我们的心中,也在我们的周围。换句话说,君子若要受人尊敬,和他身为贵族的社会地位无关。
即使有些人并不了解儒家强调个人在社会化中的自主性,他们也都看出中和是儒家最具特色的思想。对孔子来说,一位君子如果不是以德行治国的话,他的统治就失去了合理性。
基督教《旧约》的先知,总是先向上帝请求,然后再将上帝的话语宣告给上帝的子民。孔子回答弟子问君子,孔子曰:修己以敬。
这才是臣相真正的忠诚。礼仪是人们在生活中和他人互动的准则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从《论语》的话来看,孔子认为百姓自愿、自发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成形的先决条件。然而《论语》谈到君子如何立身处世时主张君子坚持他处世的原则,不论他人同意或不同意他的看法。而且为政并非只是当官的人才应该做的事。
此文可说是他在病中忍痛之作,也可说是他痛心肺腑之箴言。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中和的概念。
天直接对孔子说话,而孔子必须听从,因为他是天的子民。朱熹为了反驳佛学的思想,于是注入了很多形上学的思想在《四书》里。
曾子曰: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美国著名诗人庞德(Ezra Pound)将《论语》用很自由的方式翻译成英文,他特别提到信这个字是由人和言合起来的。
一般的注释家都是说,孔子认为子女应该照顾自己身体的健康和保持崇高的品德,这就是孝道。孟子亦认为父子之间的亲情,应该用义理去涵养。初期儒家主张亲情的重要性高于个人对国家之责任。如果家庭中的每位成员都自动自发地耕种田地,则我们可以预期,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出于对自我的自尊心(即羞耻心),来从事社会的共同事务。
《论语》中论及士的话语是将士作为君子的代名词。《论语》论礼的文字很多,尤其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仪节及社会的规范。
孔子所注重的是人类的日常生活经验,这也是他认为的我们学习的起点。如果家族里的族人彼此都不能信任的话,国家根本不能存在,社会的互信也不可能存在。
孔子是没有机会去治理国家的。以上我所谈的只是一种我们为什么要读《论语》的理由。
在17世纪至19世纪时学者对理学家所用的儒家经典开始批评。虽然道不行于世,他也为自己的努力感到一些安慰及满足。以下是《论语》论仁政的几段话:子贡问政。我们今天仍然要读《论语》,因为《论语》是一本历经千百年的考验及评价而流传下来的书。
(微子六)孔子很强调君子要参与公众的事务,然而孔子也坚持不为他认为不是理想的君主服务。有一次当孔子周游列国时,他叫学生去向一位农夫问路。
但是我们可以考虑《论语》开章明义论孝道的话语。经典本身是最好的老师,因为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,去认识经典,亲自去体验经典的话。
此外,当佛教传入中国时,反佛教的力量主要来自儒家的孝道文化。孔子认为仁政的基础是建立在个人高尚的操守。